西渝高铁缪家梁隧道顺利贯通
8月2日,经过建设者683天艰苦鏖战,中铁十二局承建的西安至重庆高速铁路(以下简称“西渝高铁”)缪家梁隧道顺利贯通,标志着全线隧道施工进入攻坚阶段,为线路如期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缪家梁隧道顺利贯通(赵子钧 摄)
西渝高铁是我国“八纵八横”高铁网北京至昆明的京昆通道和包头、银川至海口的包(银)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,西渝高铁安康至重庆段正线全长478公里。中铁十二局承建管段全长25.311公里,包含6座隧道工程、6座桥梁工程,占比高达98%。此次贯通的缪家梁隧道全长1285米,全隧设计为单面上坡,最大纵坡为25‰,洞身穿越2条断裂带,存在瓦斯、岩溶、顺层偏压、危岩落石等不良地质,施工难度大、安全风险高。
面对复杂地质条件,项目建设团队坚持“岩变我变”原则,构建立体地质预警体系,结合地质雷达、TSP地震波探测等先进超前地质预报手段,建立“长距预报+短距验证”动态监测网络,实现风险点提前72小时精准预警;针对软弱围岩段采用“微台阶+临时横撑”组合工艺,依托围岩变形实时监测数据优化支护参数,有力保障施工安全;同时对风险点实行“一点一议一分析”,针对作业人员形成《施工生产安全管理卡控要点》《作业层人员标准化安全手册》两本指导手册,进一步抓实“事前预控”,为实现“双零”目标保驾护航。
极致的工程质量得益于严格的标准管控。二衬作为隧道的“砼”墙铁壁和关键支撑,项目建设团队树立了“内实外美”的质量标准,先后制定了《隧道衬砌混凝土浇筑管理办法》《隧道关键工序提级报验管理办法》《二衬质量控制管理与无损检测管理办法》等12项标准化质量管控制度,并定期开展培训考核,确保作业人员严守规范标准;同时全面推行首件评估制度,用样板引路赋能工程建设一次成优。
为优质高效完成施工任务,项目建设团队还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,持续优化工艺工装,采用“三喷、两刮、一扫面喷射混凝土工艺”严格控制初支平整度,隧道实体内优外美;通过“激光七线上墙”,控制仰拱边墙预留结构物线型质量,保证仰拱边墙简洁化、规范化、标准化;优化衬砌台车窗口、振捣器布置,应用衬砌浇筑振捣集成控制系统、智能养护台车等智能化工装,全方位提升隧道施工质效,切实将西渝高铁打造成为精品工程。
西渝高铁建成通车后,将与已建成运营的成都至重庆高铁、郑州至重庆高铁和在建的重庆至昆明高铁、西安至延安高铁、西安至十堰高铁等多条线路连通,推动中西部地区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,将极大便利沿线人民群众出行,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助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,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