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
一公司承建厦门地铁6号线集同段项目迎来新进展

作者:严峻  时间:2025-05-08  【字体:

贯通仪式(严峻 摄

厦门讯(严峻)日前,随着厦门地铁6号线集美至同安段同(同翔高新城站)终(终点工作井)区间左线的顺利贯通,中铁十二局一公司承建的线路三工区率先完成全部10座隧道工程掘进任务,为项目后续施工及全线洞通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厦门地铁6号线集同段线路起于华侨大学站,沿嘉庚体育馆、未来科技城、同安西湖片区、同安老城敷设,止于同翔高新城站,设站17座,全长30.67公里。其中,中铁十二局承建的小西门站至同翔高新城站施工段,共含3站4区间1井1出入段线,区间线路全长5.96公里。项目总体站点分散、战线较长,特别是线路临近繁忙街区民房和公园古建,且包含大量河流、既有管线道路下穿和侧穿作业,施工难度大、安全风险高。

对此,项目施工过程中,将建设团队化整为零,分点式布局,驻站式管理,组建专业技术团队扎根现场,顺利实现快进场,同建设。同时,创新实施“145”抓党建促生产模式,打好党建、生产、安全、质量、文明施工管理组合拳,成立党员先锋队、青年突击队,同步开展项目精细化管理与作风建设行动,力促全员工作提质、服务提效。建立点对点工作机制,实施重点工作挂图作战,切实解决实际问题,确保工作落地落实。

“区间线路下穿梅山、东溪、西溪,区间岩石特征及工程地质构造复杂”,据项目负责人朱立龙介绍,管段内“山河交汇”“软硬变换”的特殊地质条件大大增加盾构施工难度。厦门地铁项目建设团队联合厦门轨道集团、厦工中铁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创新推出双模盾构施工方案,成功打造厦门市在轨道交通建设领域首台自产自用的双模盾构机——“成功号”,该盾构机可根据不同地形进行模式切换,在掘进中能做到“遇软则软,遇硬则硬”,有效降低刀盘、刀具磨损,减少“卡刀”等风险,全面提升安全性能,相较于传统的矿山法一天推进2米左右的施工速度,双模盾构以日均6-10米的速度掘进,同步隧道管片一体成型,将极大保障工程质量,缩短工程周期,降低施工成本。

为有效解决盾构机掘进过程中因地层变化,盾构参数异常引起的超方,导致地表沉降,甚至塌陷现象,项目部创新采用地表WSS深孔注浆、克泥效工法,快速进行地面深孔填充注浆,采用化学液先将盾体包裹,然后采用双液浆进行填充,有效控制因超方引起的地表沉降。此外,为提升盾构掘进精准度,项目部不断加强科技创新,采用密探孔、管线探明、地质雷达空洞扫描等手段采集作业环境信息,智慧工地与盾构检测系统相结合,进行信息化、专业化分析,确保作业全过程安全、可控、高效。

除了工程建设本身,在厦门地铁建设过程中,项目建设团队始终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,不断探索和深化“厦门实践”。

项目上场之初,项目建设团队综合考量环境保护与地铁建设,制定扬尘防治、文明施工等系列制度,所有场地范围布设车辆进出自动冲洗系统、自动化喷淋系统、扬尘在线监测系统等进行常态化除尘、抑尘,配备文明施工专项人员,搭配移动式雾炮机、洒水车,对管养范围进行动态化监管;搭建自动化污水处理平台,增加高压圆板压滤机设备,每日可处理隧道内石粉污水300-500立方米,处理后的污水可循环用于隧道掘进施工,施工场地污水实现“零排放”。

2022年11月,同安一中站建设再次迎来绿色“考验”。同安一中站位于梵天寺脚下,周边环绕东溪公园、梅山寺,青山古寺相映,有一颗与850余年树龄同根系的百年古榕树生长在原规划场地内,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风貌的破坏,保护古树遗迹,项目建设团队同园林部门、设计单位多方沟通,提出“让道迁改”的优化调整方案,将交通疏解线进行局部偏移和线型调整,把围挡结构整体向内缩进,直接压缩施工用地400平方米。相关方案和措施虽然增加了施工、调度成本,但妥善化解了古树保护难题,最大程度地维持了区域内的原风原貌。

作为厦门市骨干城市轨道交通线路,6号线建成后,将更好满服务于厦门市居民出行需求,增强岛内外联系,将成为厦漳泉重要联系纽带,对厦漳泉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